您的位置: 首页 >服务护理>居家托养>详细内容

中央电视台:居家社区养老 北京探索新模式

来源:中国养老服务网 发布时间:2017-02-16 13:42:17 【字体:

   央视网消息:继续走基层《吾老吾幼》系列报道。在这几天的节目中,记者在北京朝阳区的和平家园蹲点采访,讲述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人们的养老故事。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北京正在探索建立居家社区养老的新模式。

  

    有相关机构调查称,北京老龄化程度已居全国第二位。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北京在养老服务模式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记者:您更愿意是在家里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啊?

   社区老人:那当然是愿意在家养老啊,都离不开这老破家啊,这家不愿意丢啊。

   社区老人:家多自由啊,想干什么干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

   社区老人:在家里,晚上自由自在的,一个人两间房,想躺哪躺哪。

   社区老人:像我们这岁数大点的人啊,睡觉还有毛病呢,离开这地就睡不着。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红兵:2015年年初,作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第一个围绕着居家养老的这样一个立法,那就是《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它明确了北京市在养老服务模式上的一个重点的转变,也确定了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那就是居家社区养老。
所谓居家社区养老,李红兵表示,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完整的供给体系。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红兵:简单地说,家是我们来为他服务或支撑的一个基本的目标,那么我们跟他最近的,是现在我们所设立的叫做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这个在今年进行了150家的建设试点。那么按照“十三五”的规划, 我们未来将要建设上千家的这样一些养老服务驿站,它是围绕着家,更近的这样的一个服务的平台,也是服务的一个总服务台。

  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南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就是这150家试点驿站中的一家。随着这所驿站的建立,给社区的老人们解决了不少问题。
古城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 宋恩茂:起初,我们社区的老年人多次向我们反映,一日三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麻烦事。

   社区老人:哪有饭吃上哪去,自己不会做饭啊。

   社区老人:就上外头对付(吃饭)去呗。

   社区老人:也出不去,也买不了菜啊,腿不得劲也走不了。

   古城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 宋恩茂:于是,我们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在2016年初,专门为社区老人提供了老年餐桌这项服务。通过政府的招投标,我们引进了专业的餐食公司为我们社区的老人配餐。老年人可以来我们驿站进行用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可以由我们专门的工作人员送餐到家。

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所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由原来一个废旧的自行车棚改造而成的,这里除了提供用餐之外,还能为老人们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一位叫赵传娟的老人,今年87岁了,由于老伴儿去世得早,子女也不在身边,因此常年都是她自己一个人独自生活。
   社区老人 赵传娟:(前不久我)出去远了,跑到那里,找她们(老朋友们)去玩去了,结果坐车回来,下车(发现)坐过站了。不知道哪站下来的。

   这对于平时很少出远门的老人来说可是一个大麻烦,身上没有手机,也不记得子女们的电话,甚至连自己究竟在哪,也搞不清楚。

   社区老人 赵传娟:我想起来了我戴了这块表,我就按急救,紧急呼叫。

   古城南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 马建:通过定位知道了老人的位置,然后通知居委会,因为老人所有信息里面,属于哪个街道、哪个社区、社区的负责人,之前我们都有信息的登记。

   古城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 宋恩茂:然后我们就去(那个)车站,把老人给接了回来。

   通过一块小小的智能腕表,就能随时定位走失老人的位置。把这种高科技产品应用到助老服务上,也是社区养老驿站的一个新尝试。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办党工委书记 宋永红:在(2016年)7月1号的时候,我们街道的智能化系统正式上线,目前覆盖了我们街道近300位老人,通过将近半年时间的运行,我们感到确确实实在关键时刻还是起到了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340.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13.3万人。预计到2020年,北京将出现更加庞大的老年群体,人数将达到近40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比重的27%。而这其中最需要引起关注的就是失能老人,目前北京的失能老人有15万人。针对这部分群体如何实现居家养老,北京也有所考虑。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红兵:当你走向了重度失能或中重度失能的时候,可能在这儿,你需要长期获得相应的支持,可能就要传递到再往上一级的养老照料中心,它实际上是一个养老机构。这样来看,你就能明白,那么在北京按照这样一个体系,我们服务我们的老年人,它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全面的需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