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曲长
——讲述宋洁和丝弦的故事
宋洁(中)正在指导武陵区文化馆干部学唱常德丝弦。(照片由武陵区文化馆提供)
采访当天,宋洁正在武陵区文化馆的排练室里辛勤忙碌着,第二天,宝马公司非遗项目摄制组要来为常德丝弦录制视频。为此,当天清晨,家住长沙的宋洁特地乘车赶到常德。能够得到外界媒体的关注,这是常德丝弦工作者求之不得的事。
宋洁退休十余年,如今家庭和睦,儿孙绕膝,如果不是心怀对丝弦难以割舍的爱,她不会如此奔波。她说:“只要我身体允许,只要常德丝弦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这里。”
1960年,年仅9岁的宋洁被家人送入常德汉剧团学习汉剧。科班5年,每天就是努力学习,刻苦练功。入团时一个班有60个人,毕业时仅剩12人。“学戏是件艰难痛苦的事,有人临阵脱逃,有人则被淘汰。”那段苦日子的历炼,给宋洁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登台时,宋洁只有11岁。省领导来到常德,看小演员们的折子戏《穆桂英挂帅》。表演时,“穆桂英”要坐在一个高凳上唱戏,但当时宋洁身材娇小,要踩着凳子的杠子爬上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个小“穆桂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毕业后,宋洁调到常德市曲艺队,开始和丝弦结缘。从唱汉剧到唱丝弦的转变,从唱小嗓到唱大嗓的声腔变化,从临时凑一个角色到担纲表演,宋洁只花了半年时间。别人排练、表演的时候,宋洁就在台下学。曲艺队第一次安排宋洁顶角时,她竟不用排练,直接上场。
丝弦小型多样,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居多,在各地演出时,广受欢迎。“比如《开箱教女》是说文化传承;《姑嫂渡》是说拥军的故事……”对于那时候表演过的经典剧目,宋洁如数家珍。
可好景不长,常德市曲艺队几年后就解散了。她先后在红旗织布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常德市文化馆、省曲艺团工作,后来又被调到湖南省文化厅,做起了行政工作。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宋洁从来没有忘记常德丝弦。每每有常德的文化干部、宣传干部来省厅办事,宋洁总会念叨:“丝弦要想办法传承下去。”遇见老同事,谈得最多的,也是丝弦,说到兴头上,大家还会切磋一二。
丝弦没有被常德人遗忘,2006年前后,常德丝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护起来。而后,丝弦走出了常德,走出了湖南,甚至登上了联合国的舞台。外人听得最多的是《新事多》,可宋洁说,常德丝弦有几百个曲牌,几十个传统戏,台上演员自弹自唱,这才是传统的丝弦。3年前,武陵区文化馆找到她,请她帮忙排练原汁原味的丝弦节目,还要做好传承工作,宋洁眼中现出了久违的光芒。
没有专业的演员,文化馆的干部先上,没有专业的老师,上长沙去找,平时工作忙,业余时间拿来排练。那段时间,宋洁在长沙和常德之间不知道往返了多少趟。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丝弦《“110”的故事》登上了“多彩潇湘”——2015年“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的舞台,并一举拿到了金奖。这时,大家都笑了,传统丝弦节目得到认可,在省级舞台上表演,这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宋洁说,最希望看到的是常德丝弦的普及和传承,“某一天看到年轻人主动过来要求学习丝弦,这就是所有常德丝弦人最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