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红军——倾听女声独唱《等在桑树边》
致敬,红军 |
——倾听女声独唱《等在桑树边》 |
□本报记者 王敏
“老桑树下,说再见,你说是去看看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就盼望今后的日子好过点。”
“老桑树下,说再见,你说是去看看毛委员。举红旗,闹革命,穷人们翻身再也没有苦难。”
“等在桑树边,青丝变霜颜。天下红遍不见君,你是否化作满山的红杜鹃……”
10月27日,石门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节目展演中,一曲女声独唱《等在桑树边》,时而低沉舒缓,时而高亢悲壮,与情景舞蹈一起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舞台下,几位八九十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情不自禁抹下泪水,那歌里唱的演的不正是他们那些牺牲战场不能归来与亲人重聚的亲爱战友吗?
正是这样一曲《等在桑树边》,因其主题鲜明,曲式简洁,旋律优美,一举摘得2016“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决赛金奖,并受邀参加该汇演优秀节目展演。
回想歌词创作背景,词作者张楠的脑海里再次浮现了一个沉淀多年的场景:小时候,老家有这样一位刘奶奶,她常常站在屋旁的一棵老桑树下,向远方久久地眺望。怀着好奇心的我们也悄悄地走到她的身后,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前面除了山和树,什么也没有。我们一度认为刘奶奶精神不正常。长大后才知道,刘奶奶结婚2个月时,丈夫就当红军去了,一直没有回来……
“在石门,有八千多儿女参加红军,像刘奶奶这样经历悲欢离合的红军家属有不少。就说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他当红军去后,妻子直到解放后才知道他牺牲战场,她没有改嫁,与女儿相依为命,21岁女儿离开她后,她一人度过了孤独的一生。这样的红色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恰逢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歌词。”今年59岁的张楠在部队当了11年兵,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在部队,张楠从事宣传与文艺创作,回乡后,他的创作热情不减反增。他出版过诗集《丈量太阳》和《梦中的月亮》,创作的歌词《我是故乡的泥土》《仙阳湖的月亮》等获业界认可,另创作有红色歌曲《湘鄂忠魂》《梦回重阳树》。他写的歌词,摒弃大而空,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接地气的语言,朴实自然,并给人想像的空间。
《等在桑树边》正是这样一首歌,简练中令人回味,触动了石门县文联兼职副主席、县文化馆音乐专干申象泉。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曲作家,从小受红色文化熏陶,深深感受到红军革命的艰辛与悲壮。
“《等在桑树边》歌词简洁凝练,很能引发共鸣。在作曲上,我力求化繁为简,用简单的音乐语言来阐释歌词的内涵。歌曲在结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同时,自然揉入音域跨度广的石门山歌元素,这体现在副歌部分,让情感升华,喷发出来。”申象泉对石门民歌情有独钟,曾创作《挨到起》《薅草锣鼓》等富于地域特色的舞蹈音乐,作品多次在省、市级赛事中获奖。
《等在桑树边》由石门县三中音乐老师郑玉姣演唱,这位嗓音圆润、音域较宽的歌手曾演唱了《罗坪山歌》《请喝一碗石门茶》《我要唱仙阳》等歌曲,在当地颇有名气。当《等在桑树边》这首歌摆在面前,她颇为激动,又有些为难:副歌部分的情感极难把握,既有悲愤之情,又充满怀念与思念,这便是一位苦苦守望丈夫归来的怨妇那颗复杂的内心。
“没有经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达不到这样的情境。我努力把自己设想成故事的主人公,不断地揣摩、感悟,力求感情更接近一些。”从市“百团大赛”舞台的紧张,到省“欢乐潇湘”的放松,郑玉姣体验着一次次情感的升华。
郑玉姣仍记得,在长沙彩排时,当《等在桑树边》歌声响起,一旁等候的其他剧团演员顿时安静下来,入情倾听,当场落泪。
“我闭着眼睛听完了整首歌曲,我是真的听哭了!”“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展演归来,申象泉对郑玉姣这样说道。
向红军致敬,向长征致敬!歌曲《等在桑树边》在石门微信圈广泛传播开来,大家以家乡有这样好听的歌而自豪,有这样悲壮的红军故事而感动。
原文链接:http://cdrb.cdyee.com/html/2016-11/05/content_510420.htm?div=-1